隨著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推進,浙江嘉化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化集團”)最終完成了生產車間的搬遷。
作為一家主業為精細化工、化學農藥等的綜合性化工企業,嘉化集團是傳統意義上的污染大戶,原來位于嘉興市吳涇路5號,到去年底,公司生產車間已經搬遷至海鹽經濟開發區和嘉興港區。
嘉化集團的搬遷,與嘉興市產業轉移升級的路徑有關:那就是將諸多企業集聚在一個產業園區,不僅使企業完成減排任務,還使企業在搬遷過程中主動完成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
但是,“十二五”期間的節能減排任務一點也不輕松。
減排增加兩個約束性指標,企業負擔加重
“環保部此前每年都會核查減排數據,只不過今年的規模最大,因為要為這5年算總賬。”上述核查組人員告訴記者,在即將出臺的環保“十二五”規劃中,除了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還增加了兩項約束性指標———氨氮和氮氧化物。
在此前環保部2010年總量減排核查工作啟動儀式上,環保部部長周生賢表示,“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總量仍將快速增加,重化工業的比重大、增速偏快,結構性污染仍將十分突出,給我國資源和環境帶來極大的挑戰。
因此,周生賢提出,“十二五”期間減排工作將在繼續推進COD和二氧化硫減排的同時,把氨氮和氮氧化物作為新的約束性指標,強化結構減排,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中投顧問環保行業研究員侯宇軒告訴本報記者,按照節能減排形勢,約束性的指標數量和種類應該呈遞增的趨勢,另一方面,不斷增加約束性指標也反映出國家節能減排更加依靠限制性手段推進。
除了約束性指標的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減排方式的轉變。
上述核查組人員告訴本報記者,“十二五”期間的減排方式,要從“十一五”期間的工程減排為主轉變為結構減排為主,并從依靠行政手段向依靠經濟手段轉變。
所謂工程減排,就是電廠上脫硫設施和企業上污水處理設施,以減少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據介紹,“十一五”期間的減排主要靠行政命令、工程減排完成,而這種方式隨著減排工作的進一步深入已經難以為繼。
而所謂結構減排,就是通過調整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和生產結構來實現總量減排,而這需要各個部委的積極配合。
侯宇軒認為,隨著節能減排措施的不斷推進,高壓政策下的行政手段產生的影響力將會出現邊際效應遞減的趨勢。
“我認為‘十二五’是這兩種手段的一個過渡期,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一旦行政手段松懈,市場節能減排情況就會出現反彈,而我國對市場手段的運用還并不熟練,因此,兩者的過渡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市場手段的運用也需要依靠行政手段的支持。”侯宇軒說。
拉閘限電:節能與減排條塊分割
在環保部摸底“十一五”減排數據的同時,國家發改委此前也多次調研摸底各地節能指標的完成情況。
在剛剛過去的2010年,“拉閘限電”成了許多地方政府完成節能指標的重要手段。最近尤為惹人注意的是,河南林州為了完成節能指標,在冬季供暖期竟然“停止供暖”。
據媒體報道,河南省林州市主動提出“上大壓小”關停優創火電廠,獲得國家2300萬元補貼。而事實上,優創電廠并未關停,只是在供熱期間交替滿負荷發電。后被政府部門查處,林州市炸掉供暖電廠,造成全市停暖。
此事經過媒體報道后,引起軒然大波:究竟是“民生重要還是指標重要”?
有評論人士認為,節能減排的執行,本應指向當地的污染源和資源消耗型企業,但這些事關地方錢袋子的耗能排污大戶,都在節能減排的“死任務”中毫發無損地存在著,被“誤傷”的卻是無數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除此之外,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諸多企業受累“拉閘限電”措施,工期一拖再拖。
在去年上半年,山東淄博陶瓷產區皆遭遇節能減排、限電停產的事情。早在今年年初,山東淄博就強制推行節能減排,并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措施,不少企業因此被關停。
在去年11月底,為了完成節能減排目標,淄博轄內張店區陶瓷企業被再次強令全部停產。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在停電后紛紛用柴油發電機發電,造成了地區的節能數據“達標”,實際卻導致“費能增排”的怪現象。
一位不愿具名的專業人士告訴本報記者,與國內減排指標排污權試點風生水起不同的是,國內節能方面的措施嚴重滯后。
這位人士表示,國家發改委和環保部作為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決策部門,不應“條塊分割”,應該加強協調與合作,為“十二五”節能減排政策的落實“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