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香港舉辦2010氣候變化國際會議,首兩天為科學和政策日、政策和行動日,香港特區政府緊接在11月5-6日,主辦香港C40論壇。四天的會議將探討發展低碳城市以達致優質生活的路徑,當中會集中討論締造現代化、適宜居住、低碳及優質城市都會的機遇。
香港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在下午“新樓宇的未來”環節發言時指出,該局去年開始,在重建項目中,全面引進綠色建筑六大綱領,在灣仔利東街一個典型項目中,可以節能減排23%,相當于每年種植1.7萬棵樹。
另外香港有4.2萬座樓宇,排放了約60%的香港溫室氣體,其中1.6萬座樓齡超過30年,市建局采取復修而非拆卸重建政策,透過復修節省能源消耗。在過去的六年里,市建局已協助修復超過500座樓宇,在未來兩年會協助修復另外1300座。這些措施將有助于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張震遠指出,1998年,香港的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約35萬公噸,如今已增加至42萬公噸,是之前的1.2倍。其中67%的溫室氣體排放來自發電,近九成的城市的電力消耗與4.2萬座樓宇有關。換句話說,香港的4.2萬座樓宇排放了約60%的香港溫室氣體,這遠遠高于經合組織平均水平(30%)。
造成這個原因是已開發的面積只占香港總面積1100平方公里的四分一,意味著香港的七百萬人口大多數活動僅限于對香港土地的四分之一,即此4.2萬座樓宇也集中于這小小范圍。
雖然香港溫室氣體排放總量比例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但以人均溫室氣體排放計算,香港高密度的發展令本地的能源效益較高。如果香港能進一步提高建筑物的能源效率,無論是新的或舊的,將有效地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市區重建局是一個政府為解決市區老化的問題而設于2001年的法定機構。香港大約有4000座樓宇超過50歲,其中70%不同程度受損。市建局致力解決舊樓重建及復修工作。市建局不僅努力提升樓宇質素,同時改善11萬名貧困居民的生活條件。
市建局在市區重建工作所有環節中,環境可持續性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適當的規劃和設計,新建樓宇將會實現更好的通風效果和更具效益的能源使用。
去年市建局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訂立的環境可持續性政策,是目前的工作核心。該政策借鑒了國外許多城市的經驗,并吸取了最新的環保技術以及在該領域專家的意見。
綠色建筑六大綱領:
1. 能源效益
2. 節約用水
3. 環保建材
4. 綠化環境
5. 廢料回收、廢物分類,以及
6. 施工期間減少建筑廢料及環境滋擾
市建估計建筑成本會因此上升2-3%,但為了公眾利益將切實執行。如果其他發展商跟進,建筑成本可能因規模效益而降低。
市建局的利東街項目正是一個范例,該項目占地約8000平方米。我們估計,通過運用所有的綠色功能,溫室氣體排放量將削減約23%。這相當于種植17萬棵樹木,或香港每年植樹總數的20%。
在香港有1.6萬座建成超過30年的樓宇,其中很多需要修復。如果減少現有樓宇的能源使用, 將大幅度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
在過去的六年里,市建局已協助修復超過500座樓宇,在未來兩年會協助修復另外1300座。這些措施將有助于進一步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